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技校教育的变迁
2019/10/25 15:40:44
一、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通过言传身教、口手相传、世袭家传以及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指职业院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包括初级、高级职业学校和大专及以上的职业院校教育,也包括社会培训机构所实施的职业培训。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接受更多的教育,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速度,并使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报酬。“在较不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利润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利润,而在发达国家这两种利润几乎相等”显然,发展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是推动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相对于普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因为通过职业教育能够改变人力资源的性质和形态,把一个非熟练劳动力培养成一个熟练的劳动力,把一个简单的、一般性质的体力劳动者,训练为一个复杂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走过的路程,充分证明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如亚洲四小龙、德国、澳大利亚等。
(二)职业教育的产生
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的产生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职业学校首先产生于欧洲较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进而盛行于欧洲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再进而推广到资本主义美国,然后传播到东方的亚洲诸国。它不是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而是伴随工业生产而来的国际性的教育潮流。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和质量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的技术和文化层次要求较低,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体力、技能和文化就可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发展时期,对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以台湾为例,1953年到1989年,其台湾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53年至于1960年,第一次进口替代阶段,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尝试时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职业教育就以发展农职为主,工职为辅。1961年至于1972年,出口扩张时期,是职业教育的调整扩充时期。外向型工业,加工型经济,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层次。1973年至1981年,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时期。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发展重化工业,职业教育完善职教体系,优先发展工职,提高教学质量。1982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阶段,职业教育改革课程设置,调整类科结构,配合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萌芽与初步发展
在我国,职业教育起步并不晚,在旧社会已有萌芽和初步发展。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随后还有1879年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1882年上海电报学堂以及1886年天津武备学堂等。1917年,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教社。他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认为创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倡导“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初级职业学校564所,在校生77,095人。
到1952年全国就有中等技校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特别是1958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路子以后,出现了中央部门办学和业务部门办学并举;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并举;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的格局。职业教育出现了多快好省的发展局面。进入文革以后全国教育战线成了重灾区,职业教育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
(二)1980年至1999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我国有9,960万职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只有525万人,仅占职工数的5.2%。全国共有中专2,052所,在校生76.1万人,校均规模370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1978年4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80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的文件指出:“必须积极的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业余办学并举的方针。要求在普通高中逐步增设职业技术课程,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 1983 年5 月,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发出《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 强调进一步推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要求, 对经费、师资、教材等实际问题做出了支持性规定。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 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 要求“除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课,开办职业技术班,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中学或其他职业学校论外,还要根据可能,新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自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
随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力争在五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 “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1991 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在90 年代“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对职业高中的发展比例提出明确的数值要求: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保持在60%左右。以此为标志,全国开始了对普通高中大规模的职业改造,大部分普通高中翻牌为职业中学。
1996 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并于9 月1 日正式实施。,要求“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开始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此外,还于1986年7月、1991年1月、1996年6月,分别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第一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精神,总结十年来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明确今后发展的目标、方针和政策措施。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职教法。
从1980 到1997 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 ,300 所减少到13 ,880 所, 学生数从969.79 万人减少到850.07 万人,共计减少了119.72 万人, 而同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数从9,688 所增加到17,116 所, 在校学生数从226.3 万人猛增到1 089.51 万人,增长4.8 倍。从1980 到1997 年,高中阶段的学生总数中,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 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所占比例则从19% 上升到56% 。1980-1997 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计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3,085 万人。1998 年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为530 万人,在校生为1 146.1 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达到5:5,基本实现了《纲要》确定的目标。由于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的变化,此后的四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又一次跌入低谷,直到2002年以后才开始回升。
(三)改革和调整时期
进入21 世纪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消失,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都进入市场办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办学转变,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需要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需要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1998 年2 月,国家教委出台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增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校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咨询组织中要有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充分发挥他们在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999 年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途径,改变“ 条块分割”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起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使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进一步发展、结构更加合理( 层次、学校、专业布局)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进一步协调发展。2000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意见》还对学制进行了重申:“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还第一次提出了可以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 即可以“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招生上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 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实施学分制的要求。2002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积极做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意见》的要求,积极面向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起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机联系的运行机制,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目标,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 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 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 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至此,中等专业学校基本确立了双证书制度。2005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集团,要“ 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提高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推动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挥辐射作们用,与相关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与有条件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连锁办学,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学习费用,方便农村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农民就近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和地方可以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转折是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从80 年代职业中学开始恢复和发展,一直是强调为当地培养人才,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 没有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大趋势。2001年5月1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这是涉及职业高中尤其是农村职业中学办学方向改变的重要标志。《通知》要求,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并重的原则, 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学校要根据务工人员的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在招生上要取消年龄限制,简化招生入学手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允许他们分阶段完成学业。进行学历教育的,以求学者持有的初书、普通高中毕( 结) 业证书为入学依据,可以一年多次招生。要根据求学者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他们完成学业任务的角度,制定学籍管理办法。
2001 年也是职业高中办学改革的标志年,一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放弃了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农村、面向农业办学的指导思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二是从一直强调就业转向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当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状况,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发展职业高中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而当时,城市中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所招学生主要以农村生源为主,这并没有经过规划或设计,它是市场发展的结果。这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城市化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道路,它也为以后的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001 年教育部还颁发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在部分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做好综合课程教育实验的工作意见》[教职成厅( 2001) 2 号],《意见》对综合课程教育试验提出了政策性意见:“ 综合课程班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合格, 或取得相应的学分, 可获得与所学课程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综合课程教育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制度, 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内容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综合课程班的招生,可根据各地实际, 按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有关规定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综合课程班的学费、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参照中等职业学校相应规定执行” 。
2008年1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教育新观念,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另外,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国家先后召开了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别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道意见》和《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此后每年都召开一次全中职教工作会议。教育结构调整的总的方向是:普级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从2002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全国中职招生数2001年近400万人,2004年566万人,2005年起实施职业教育“扩招百万”发展计划,当年招生647万,2006年招生731. 4万,2007年801万,2008年810万,今年的任务是860万。到2008年底,中职学校的在校生数已突破2000万人。
从我国技校来看,这三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改革是戚戚相关的。今后,应该继续努力,力争使我国技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早日迈进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的行列。